梦舞蓝天 情系黔地

发布人: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06-12-31 01:59:06

梦舞蓝天 情系黔地——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院长郑孝雍

郑孝雍:贵州毕节人,一级飞行师,功勋飞行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民航飞行安全金质奖章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73年6月毕业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并留校任教。2000年5月至今,任该院院长。

在西部教育资源被一步步边缘化的今天,偏居西南一隅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却以自己骄人的建设发展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瞩目。探求飞院发展的活水之源,作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院长的郑孝雍是不应被忘却的。

梦舞蓝天

成功,发端于青萍之末,孕育于岁月之炉。不了解郑孝雍的过去,就不会懂得他心中的昂扬斗志,更难感受他身上那种不甘平庸,永不服输的锐气和力量。

1953年,郑孝雍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燕子口镇人和村一户普通农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生他养他的土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留在他记忆中的除了贫穷与饥饿,便是与命运进行的不屈抗争。

1960年,7岁的郑孝雍上小学了。他每天要走近1小时的山路才能赶到学校。很多时候,早上7点多钟吃过早饭去上学,往往要到下午6点钟放学后才能回家吃午饭。回家后,他除了下地干农活,割、煮猪草外,还要赶制一些手工制品换取学费、补贴家用。少年的郑孝雍学习非常勤奋。他认定: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能给人类以光明与财富。他拼命地吸取知识的营养,学业从及格,跨到了中,再进入良,最后简直就是飞了起来。到1968年初中毕业时,郑孝雍已成为学校的尖子。

1969年3月,在人和村通往燕子口镇的羊肠小道上,一个满脸稚气的英俊少年,急匆匆地穿行于大山之间,似乎慢了就会被挤出有限的名额。他此行的目的是到镇武装部报名参军。可到了体检时,由于年龄尚小,身高问题成了拦路虎。关键时刻,接兵的首长说话了:“部队是一座熔炉,我相信经过部队的锤炼,他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就这样,不满16岁的郑孝雍入伍了。

1970年,郑孝雍又一次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年,他作为团里的培养对象,被推荐报考医科大学和空军航校,并同时收到空军十四航校(飞院的前身)和陕西省医科大学的两份录取通知书。在何去何从之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保卫祖国领空——到空军第十航校学习飞行技术。

投入蓝天的怀抱,郑孝雍更加执着了。在理论学习阶段,他十分系统地学习了飞机构造、飞行原理、航空力学、空气动力学等航空科技知识。而在飞行训练阶段,最初由于他过于追求标准动作,常常引起技术变形。这时,教员除了在空中手把手地教技术动作,也经常帮助他分析技术动作变形的原因。在那段日子里,为了不使自己掉队,他几乎把训练以外的时间都搭上了。渐渐地,飞行队的干部、教员和同学对“飞”迷心窍的他,有点儿担忧了:“怎么啦?聪明的孝雍一下‘糊涂’了!”有时,他对着自己做的笔记如痴如癫,你叫他,他像没听见;有时他一边吃饭,一边入神地思考、领会技术要领,以至于筷子还没挟到菜,就往嘴里送。

寒去暑来,花谢果熟,转眼就到了飞院十八期飞行学员毕业的时间。毕业考试的当天,尽管天气标准并不理想,但郑孝雍还是凭借扎实的作风和过硬的飞行技术,赢得了主考教员们的喝彩。就这样,郑孝雍因技术拔尖、作风干练留校任教。这年,他刚好20岁。

在此后悠长的岁月中,郑孝雍先后飞过初教六、运-5、TB和运-7等多种机型,并从教员、中队长、大队长,成长为熟谙管理工作的分院副院长、分院党委副书记和分院院长。1999年,时任广汉分院院长的郑孝雍,大胆推进飞行训练改革,于当年成功地组织了世界民航飞行员培训史上的第一次高教机单飞训练,使我国的民航飞行员培训一跃成为世界的标杆,为中国的民航飞行员培训赢得了声誉。

天降大任

2000年暮春,中国民航总局向偏居西南一隅的直属高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以下简称飞院)发出一道“命令”:任命郑孝雍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毋庸置疑,这是一道承载着信任与重托的不寻常的任命。

地跨四川、河南两省五市,占地16000多亩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中国唯一能够全过程完成民航飞行员培养的“蓝天大学”。学校自1956年建校以来,已为新中国民航培养了数万名专业人才,其中输送的飞行人才占中国民航飞行员总数的90%以上。飞院在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2000年,拥有5个机场和110多架各型教练机,教职工总数近4000人的偌大一个飞院只开设有3个民航专业,在校学生总数不足1500人。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令人痛心;中国民航的后备人才培养,令人忧虑。

上任之初,学校怎样发展,犹如一块石头压在了郑孝雍和新一届班子的心头。他十分清楚,要带领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伞下,习惯了在“等、靠、要”中过日子的飞院走向市场,是一道历史遗留的十分难解的命题。他更清楚,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学校的生存发展就无从谈起,教职工的利益也就无从体现。在那段日子里,他出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高度政治责任感,苦苦思索,食不甘味,寝不安枕……

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辗转反侧,多少次夜以继日的思索和讨论,一个以解放教职工思想为目的、探索学校发展出路的方案终于在班子中获得了共识。于是,在郑孝雍和飞院一班人的策动下,一场声势浩大的“飞院发展之我见”大讨论开始了。同时,郑孝雍和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中国民航各航空公司、管理局和机场,向业内人士广泛征求办学意见、建议。很快,能代表绝大多数教职工意愿的“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创一流飞院,建特色大学”的奋斗目标在飞院形成,并统一了教职工的思想。

对于一名执着的中国共产党员来说,进取永远是无法遏制的向往。航空安全,是飞院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郑孝雍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管理模式——“兵马未动,法制先行”。因而,自他主政飞院以来,“一切依法办事”便逐渐成为飞院发展始终遵循的标尺。为加快学校依法办学的进程,学校在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2005年,飞院又参照国际民航组织相关标准,按CCAR-65部和CCAR-141部要求,对飞行签派员和飞行员培训教程进行了重新修订,并率先通过了中国民航总局组织的运行合格审定。于是,飞院就像一位意气风发的“领跑人”,将国内开设有同类专业的高校,浩浩荡荡领到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起点上。

在郑孝雍的眼里,机遇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在不利的形势下,他也能以战略家的眼光发现机遇之所在。2002年至2003年,当各航空公司对飞行员的需求量开始急剧下降时,审时度势的他,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和社会对民航的需求认为:眼下飞行员需求量的下降,是民航大发展前的一段短暂的调整期,随即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学校自筹近3亿元,招收400多名计划外飞行学生。消息传出后业内大为震惊。但到了2004年底,如他所料的局面果真出现,而学校当初储备的400多名计划外学生也被一抢而空。

郑孝雍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于民”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爱护、关心教职员工,学校才能产生凝聚力。作为一个睿智的管理者,郑孝雍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他关心教职工的生活,积极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他慷慨解囊,嘘寒问暖,努力让师生员工在学校学习、工作有家的感觉。

在郑孝雍的心中,经过“十五”期间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大规模的改造与调整,飞院业已为“创一流飞院、建特色大学”的既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十一五”末,飞院将发展为一个海纳百川、开放式、国际化的飞行学院,并成为中国民航飞行安全研究、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与民航强国地位相匹配的主力军之一,将在国际民航的教育科研舞台上占有重要席位。

到贵州一定要吃乌江鱼

从毕节的崇山峻岭中走出,转眼已过了37年。但在郑孝雍身上仍然存有很深的黔地烙印,故乡的山山水水宛若血脉刻印在他生命深处,无时或忘,以至于37年后的今天,他乡音未改、黔味不变。

2006年4月,国际巨星成龙到飞院考察。席间,听成龙言语间十分赞赏蜀中名菜“宫爆鸡丁”,郑孝雍立即向客人讲出一番颇有见解、且让人动心的高论,力推“黔菜”:“贵州菜与川菜都以辣为主,但贵州菜的辣,更具风格。比如我们贵州做的乌江鱼,从外观上看,红彤彤的辣油让人生畏,其实入口后,口味非常鲜美,特别是汤锅中的花椒,丝丝香麻似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吃这道菜的时候,我总会把少量的花椒放进口中,细细品尝!”说着,他一边示范给客人们看,一边叮嘱成龙:“到贵州一定要吃乌江鱼哦!”

谈到家乡,他先发出一番感慨:“看到今天的贵州,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到处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这几年因工作需要也常回贵州,每次来都能感受到家乡又有了新的进步,这真叫人高兴!”

他认为,贵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很成功,“但我觉得贵州种类繁多的这样文化节、那样文化节,显得散了一些,而且规模、层次和品位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很难形成‘大旅游’文化圈”。他建议家乡在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时,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类群众性旅游文化节的品位和层次,吸引全国更多的游客;二是要重点打造一至两个永久性的、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有相当影响的高端旅游文化盛会。这样就能把贵州的旅游文化做大做强,同时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民航飞行学院南航贵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