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能力需从日常培养起”

发布人: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05-08-25 05:47:12

鹿智水,东航上海飞行部A320大队副大队长,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 飞行时间为9500小时,飞东南亚和国内航线。今年36岁的鹿智水被称为是一个资深的年轻飞行员。

8月5日,这是平常的一天。他将执飞MU5157航班,从上海前往北京。虽然当飞行员已有13年了,但鹿智水在每次出航前的飞行准备工作仍然一丝不苟。他端坐在电脑前,开始例行的网上准备。打开电脑,按动鼠标,他输入了自己的代号、密码,点击飞行状况,屏幕上依次显示飞行任务、航路设计、机场细则、进离港程序、气象形势等。最后一项是考试问题,经过计算机随机选取的5个问题,他一一回答,结果得了满分,合格通过。

鹿智水说──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飞行安全取决于一个飞行员对应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应急能力的形成,需要平时日积月累的培养和锻炼。长年在航线上飞行,难免遇到不正常情况,机械、天气、地面等。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飞机采用了许多高度自动化的机载设备,代替了许多人工操作,减轻了飞行员的劳动强度。在飞机遇到不正常情况时,屏幕就会自动地显示处置程序、办法等。但是,在飞行中,人决不能依赖设施的先进性,飞行员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人的因素是提高飞行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最大的敌人是恐慌。飞行员要在极短时间内让自己平静下来,正确地分析问题,采取正确措施。成功处理应急事件,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应急程序,接受良好的应急处置训练,要非常熟悉自己、熟悉飞机、环境,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及时妥善处置。教课书上、模拟机训练,有多种应急的情况,而在飞行中情况更加千变万变。因此要不断地积累,将应急措施、替代方案,烂熟于心。在飞行时,应急情况的发生并不多。我在10多年时间内只遇到过一次“单发”。记得是在1999年一个航班,我在飞福冈航线时,遇到“单发”,即一个发动机空中停车。我驾驶的A300空中客

车飞机,是双发动机的,一个发动机停车,电子仪表系统亮起了红灯,我意识到,是“单发”。在训练时,空中停车被列为紧急情况之一,也多次做个应急演习,我迅即调整好自己的状况,对情况作了判断,与塔台作了联系,得到指令后,操作飞机,终于安全地降落。

经过不断的锻炼,培育应变能力,就有能力保障安全。我们A320飞行大队里共有92名飞行员,基本都达到了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反应机敏,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富有团队精神,又能及时应变,安全的基础是很扎实的。我们的总飞行师樊儒说的一句话刻骨铭心:“打开驾驶舱门回望客航,就如东航的礼堂,满眼是密密集集的人。旅客告诉我们,责任两字有多重!”这句话是我们飞行员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