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 杨元元
今年11月2日,是新中国民航事业成立55周年的日子。55载艰辛创业,春华秋实;55载不懈奋斗,成就辉煌。5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殷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下,新中国民航事业在一代代民航人的传承与接力中,成长、壮大、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如今,中国已跻身于世界民航大国行列,并向着民航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我代表民航总局党委,向民航全行业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慰问!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民航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建、崛起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和先进模范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55载风云翻卷而过,沧桑巨变抒写激情岁月。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在中央军委下设民用航空局,管理民用航空。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书写了祖国蓝天事业的壮丽篇章。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经过55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民用航空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巨大:运输航线网络遍布五大洲。截至2003年底,我国定期航班航线达到1155条,其中国内航线(包括香港、澳门航线)961条,通航125个城市。国际航线194条,通航32个国家的72个城市;运输生产大幅增长已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民航全年运输总周转量仅4.29亿吨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343万人,名列世界民航第35位。2003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70亿吨公里(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在国际民航组织188个缔约国中名列第5位。20多年中,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仅今年1月至9月,国内各航空公司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70.7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9064.1万人,货邮运输量201.1万吨,金秋十月,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人大关,预计全年旅客运输量将达到1.2亿人;机场及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建、改扩建了100多个民用机场。到2003年末,全国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26个,其中能起降波音747机型的机场25个,现代化的航空港已成为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形象“名片”。大力加强航管、通信、导航和气象等保障系统的技术改造,加快三大区域管制中心、航路二期工程等空管设施的建设,为提高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运输能力显著增强。目前中国民航主力机队均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型,技术新、机龄短、性能好,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全行业至今年9月底共有大中型运输飞机733架。飞机利用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民航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安全管理正在从行政化管理向法规化管理、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从事后查处向事前监督转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安全法规大大提高了中国民航飞行的安全性。从2002年5月至今,中国民航已创造出连续近500万小时的运输飞行安全纪录;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航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方向,以今年7月8日甘肃省民航机场完成属地化管理改革为标志,国务院2002年6号文件规定的民航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中国民航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仅今年前3个季度,民航全行业航空公司、大型机场盈利创历史最高水平。日益壮大的中国民航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到2003年底,中国已与近90个国家签订了航空运输协定,有67家外国航空公司飞往中国。中国民航正努力适应全球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按照“积极、有序、渐进、有保障”的原则,分阶段推进航空运输市场的开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民航市场体系;国际地位日渐提升。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民航逐步成为世界民航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今年10月2日,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第35届大会上,159个有投票权的缔约国代表投票选举该组织一类常任理事国。中国以150票的高票数首次当选。中国第一次竞选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第一类理事国就以高票数顺利当选。这说明中国民航的实力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认同……
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实践和辉煌成就再一次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民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壮美航迹使我们更加坚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创造民航新的辉煌。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经过55年的
发展,我国民航目前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是,相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民航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与一些民航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政府已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给中国民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使我国尽早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使我国成为民航强国,要达到以下主要目标:(一)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世界排名在前3位,国际旅客运输周转量世界排名在前10位;航空运输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航空运输落后东、中部地区航空运输,支线运输落后于干线运输,货运落后于客运,通用航空落后于航空运输的发展不协调、不合理的状况逐步扭转。(二)航线网络扩大完善,建立以轮辐式结构为主,轮辐式结构与城市对式结构并存互补的航线网络;机场大量增加,建成至少1个以上的机场为亚太地区内的航空枢纽,建成若干个全国性或区域性航空枢纽,有3个以上的机场旅客吞吐量世界排名进入前25位。(三)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有3-4家航空公司旅客周转量世界排名前20位,有3-4家航空公司营业收入世界排名前20位;航空运输企业劳动生产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四)建成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其技术设备、服务手段和管理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空域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五)建成适应民航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引进、消化、开发和创新体系,全面掌握并能适度开发航空运输高新技术,实现民航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六)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人员整体数量和素质基本适应民航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七)建成完备的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符合中国民航实际的法律法规体系,行业依法运行和依法管理得到全面落实。(八)航空安全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增强,航空安全水平接近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
新中国民航55年的发展证明: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民航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求真务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按照严在组织领导、严在规章标准、严在监督检查、严在教育培训、严在系统完善的“五严”要求,严字当头,严格管理,狠抓落实,为民航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必须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民航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世界民航发展的大趋势,以创新思维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民航生产力;必须着眼大局,全力推动民航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当前,民航全行业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如何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航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入手,以制定民航“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展望为契机,加强对全行业宏观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
55年的发展历程只是一个序曲,未来的中国民航将续奏更多的壮美乐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六大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建设民航强国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和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民航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实现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民航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民航的明天必定会更加壮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