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6日是中国直升机工业创建50周年。50年来,中国直升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何时才能跨入世界直升机研制生产强国之列?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总经理张洪飚。
从仿制到研制,走上自主发展道路
记者:中国的第一架直升机是在什么情况下生产的?是如何走上自主发展道路的?
张洪飚:中国直升机工业起步于仿制。1956年,当时的三机部决定引进前苏联“米—4”直升机生产专利,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建立生产线,国内命名“直5”直升机,并于1958年12月18日成功首飞。
1965年以后,航空工业在仿制并成批生产直5的基础上,开始了不同型号多种直升机的研究与探索,先后研制了5种直升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升机工业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在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科研生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行研制生产直升机的能力;按照重、中、轻和超轻型系列安排,重点发展中、轻型直升机,抓紧武装直升机、舰载直升机的研制,1吨机和超轻型直升机列入民用直升机计划。1999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正式组建,直升机成为其核心业务,中国直升机工业逐渐实现了由初步自行设计向完全自行设计发展。
记者: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目前我们在直升机的自主研发方面有哪些优势?
张洪飚:经过50年发展,我国直升机工业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确立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形成了完整的直升机科研生产体系。我国直升机主机、动力传动的研究和生产厂所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格局,在总体技术方面,成功地实现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一体化设计。在发动机及传动系统方面掌握了第三代发动机及传动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在设计、试验等研制保障条件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关键技术预研、空气动力学、智能旋翼等方面保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能力。
——发展了一批成熟的直升机系列化产品。目前,我国直升机形成了直8、直9、直11、HC120四个系列成熟产品和几型武装直升机定型产品,已批量交付国内外市场。
珍贵的经验:坚持自主开发、自主创新
记者:回顾直升机工业50年的历程,有哪些深刻的启示?
张洪飚:直升机工业走了50年,我们航空人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自主创新”。
具体说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是直升机工业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在国家“直升机系列发展规划”指导下,直升机型号和技术持续发展,逐步走上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坚持自主开发和国际合作相结合,是走中国自己发展直升机工业道路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技术全球化绝不意味着直升机及核心技术能自由流动。如果没有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基础,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直升机工业的跨越发展。但强调自主开发,绝不排斥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在确保研制工作进程的同时,促进了我国直升机产业的发展。
加强直升机关键技术预先研究,是直升机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大力加强直升机关键技术预先研究,掌握先进技术,才能站在世界直升机技术的前沿,不断为自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力争2020年成为直升机研制生产强国
记者:今后直升机工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张洪飚:综合分析世界直升机发展趋势和我国直升机基础能力,我们提出了直升机产业化工程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力争成为直升机研制生产强国,跨入世界直升机强者之列。不可否认,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直升机拥有量和应用程度都很低,任务还很艰巨。
记者: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哪些努力,关键是什么?
张洪飚: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快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坚持自主创新。
首先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集约化、跨越发展。
其次是坚持开放式发展。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互补,充分利用国内有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合作研制生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
三是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关键性、通用性、战略性研究、设计、试验、制造、管理和客户支援设施,走“哑铃型”专业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