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墨韬,是把学生放C位的云端“摆渡人”
发布人:杜雨洲   发表时间:2025-10-11

本网讯 刘蓉 报道:今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2025年全国民航蓝天奖表彰大会暨劳模大讲堂启动会在北京举办。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遂宁分院飞行教师严墨韬,作为学院首位荣获蓝天奖章的先进个人,参加了大会,并上台接受表彰。

获奖者左一为严墨韬

荣誉:标注成长足迹

严墨韬外表最具有辨识度的元素是因为长年坚持力量训练,练就的魁梧体格和健康的肤色,全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感,透着“硬核”和坚定的气质。今年是严墨韬从中飞院毕业留教的第15个年头,如果从2006年他考入学院飞行技术专业踏进校门算起,他已经在中飞院这片熟悉的蓝天上下,度过了近20个年头。

严墨韬在遂宁分院、绵阳分院、广汉分院等多地留下奋斗足迹,获评多项荣誉,2021-2025年期间,因正确处置发动机故障特情、教学成果突出等,受到学院通报嘉奖,荣获“四川飞行教育基金奖”“蓝天耕耘奖”“蓝天奖章”等。

作为学院首位获得蓝天奖章的先进个人到北京接受表彰,大会上提到的诸如“更新知识结构”“勇于创新”“发挥民航工匠精神”关键词,内涵契合严墨韬所从事的飞行训练领域,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

“将来我们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多。但是我相信,这份荣誉会给予我们迎难而上的勇气。”这是严墨韬从荣誉中汲取的动力。

“低谷期”:会飞和会教是两回事

2010年底入职绵阳分院承担飞行教学任务初期,严墨韬在对飞行教学初期摸索中,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在他开始带飞第三批学生时,他发现自己竟然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训练时间逐渐增加,已经逼近筛选。

“这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责任’二字沉重的份量。”严墨韬开始质疑自己,感觉每一天都过得很压抑,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学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也不知道出路何在,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低绩效者”。

事情的转机正源自这种无路可退的境地。严墨韬和学生开诚布公,一起梳理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能够做好的是什么,暂时做不好的是什么。

“我不仅让学生讲,我也讲。我也告诉学生,我现在暂时教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大家都给出反馈,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当时完全没有教学经验的我而言,这个教学小组最终以‘圆桌会议’的方式,就接下来如何训练达成了共识。”


在这样的方式下,严墨韬真真正正主打陪伴,和几个“不幸”的学生一路摸索,每天飞完了大家都相互鼓励,相互肯定。他就是这样度过了漫长的3个月,最后这批学生全部顺利完成了单飞。

“会飞和会教是两回事,要胜任飞行教师这份工作,要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教学风格。”这是他从这段“低谷期”所获取的感悟。

主打陪伴:学生是永远的C位

在严墨韬的教学世界里,学生永远是“C位”。他就像一位贴心的“飞行管家”,教学设计紧扣学生需求,不放过运行场景里任何一个教学细节。

现就职深圳航空的学生徐玮泽,初、中、高教都在遂宁分院学习,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和严墨韬执行洛阳转场回遂宁飞行任务,时间是中午12点左右,因为下午还有机组需要用这架飞机,时间比较紧迫。

“第一次和严老师飞行我比较紧张,但是我们配合十分默契,真正做到了严丝合缝。应该是严老师配合了我的节奏,到了巡航阶段,严老师将驾驶舱变为课堂,开始给我拓展讲解许多飞行知识,我沉浸其中,虽然时间很短,但学到很多。”短短的一段飞行,将在一名职业飞行员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学生刘霂野对严墨韬的印象是:他把知识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地面课中所用到的PPT课件,每一页都是他用心设计的,并实时更新;中飞院高教训练机塞斯纳奖状M2机型最透彻的讲解也出自于严老师创作整理的视频合集。

“能从严老师身上感受到‘热爱’。”刘霂野说,因为他热爱,所以执着。

所以,每当课程结束,学生们都纷纷给严墨韬发来饱含真情的留言,字里行间饱含感激和崇敬之情。这些表白是对严墨韬无数个夜以继日的付出,把对学生的关爱写在教学细节里,在一杆一舵的点滴教学中传递关爱的“双向奔赴”。

拓新者:啃下800页英文“硬骨头”

2015年,严墨韬成为了局方委任代表,他开始慢慢参与整体大纲的实践考试工作。也就是这个契机,他开始关注飞行训练中的质量管理。他始终相信,没有不愿意飞好的学生,而飞行教师在教学方法论上,一定还有可挖掘、可提升的空间。

“我们的飞行训练质量也一定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是他心中坚定的信念,所以当他完整经历初、中、高三种机型的教学后,他开始对飞行员训练建立了体系化的认知。

中飞院新引进的塞斯纳奖状M2机型和全动模拟机投入教学运行是严墨韬工作经历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塞斯纳奖状M2机型,因缺乏适配教学资料成了教学路上的“拦路虎”。严墨韬二话不说,主动扛起编写教程的大旗。面对800多页全英文的G3000航电系统飞行员指南,他化身“知识猎人”,一头扎进海量资料中。从最初简陋的“草台班子”课表,到历经9次打磨的M2机型专用学生手册,他凭借“长期主义”的信念,将这块“硬骨头”啃得透透的,为学生们打造出了王牌教学资料。

亲密画像:对待一切全力以赴的“卷王”

严墨韬坚持力量训练十多年,他以毛泽东“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自勉,他既是全校最积极的体育活动倡导者,也是全校最有毅力的锻炼者。

严墨韬介绍了他作为高性能飞行教师的典型工作日常:早上7点起床,8点机组出场,9点起飞,11点半落地,外场过站1小时到1个半小时,1点左右起飞,下午3点半左右返回本场落地。飞机加完油以后继续执行本场任务,通常持续到晚上7点半至8点前后结束全天飞行任务。随后继续飞行后讲评和次日的飞行前讲评,最后差不多晚上9点结束工作。

“健身就是我工作之余最好的放松方式,也能为下一步工作‘充电’。”严墨韬把很多健身日常记录下来,他认为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会使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好。

在学生和同事心中,严老师是不折不扣的“卷王”了,跟着他不“卷”,就跟不上步伐。

十年如一日坚持力量训练,把健身房变成“意志锻造厂”。当杠铃碰撞声成为每日序曲,他用肌肉线条书写“毅力”二字,不仅成为全校健身标杆,更将自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教学,诠释“身教胜于言传”的师者担当。

工作之外:行者和“厨神”

脱下飞行制服,严墨韬解锁了自己更丰富多彩的身份:不仅是健身房里的“撸铁大神”,也是徒步路上的行者,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寻内心的宁静。他还是厨房中的“创意大厨”,用各种食材的奇妙组合,为家人烹饪出幸福的味道。

这份对生活的热忱,离不开身后温暖的家庭支撑。他的妻子贤惠美丽,始终是严墨韬最坚实的后盾,理解与支持他的每一个选择。而家里的一儿一女,更是为生活增添了无数欢乐。

生活中的这些热爱与温情,不仅让他收获了满满的快乐,更成为他在飞行事业上不断前行的能量源泉。“每年我都会计划几次户外活动,找几座山,或者是陌生的城市,通常会一走一整天。”作为一个偏爱独处的“i”人,严墨韬享受独自与自然相处的时光,“大自然的荒寂美感很治愈,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后快速平静下来,以更好的状态回到教学和飞行中。”

问及未来的“大梦想”和“小梦想”,严墨韬沉思片刻后回答:大梦想肯定和学院和工作有关,希望中飞院能够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飞行大学,有最高标准的训练管理团队,有坚持科学训练的资深教员团队,有持续课程研发能力的飞行研究团队,能够持续为中国民航甚至世界输出新的标准、体系和人才。

至于“小梦想”,他腼腆地笑了笑说,希望我能够走到更远的远方,看不曾看到的风景。

下一篇:民航局党组巡视专项检查组对学院党委开展巡视整改“回头看”工作动员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