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四十三年大学,他今天“毕业”了!
发布人: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2-11-11

本网讯 许晓泓 唐一凡 报道:10月31日下午,中飞院广汉机场,一架注册号为B-10ZF的奖状M2型高级教练机平稳落地,脱离。滑行道两旁,待命的消防车打开水枪,一道动态的拱门出现在空中。“过水门”仪式——这是航空界的最高礼仪。

飞机缓缓驶过水门,驾驶舱里的李勇军向着停机坪上他心爱的中飞院机队和飞行师生们挥手致意。在走下飞机的那一刻,他顺利完成了在中飞院近半个世纪的最后一班飞行,光荣退休。

李勇军和中飞院的缘分,要从四十三年前说起。1979年,他从一个梦想开车的湘伢子变成一名军校飞行学员。1982年,他未能如愿驾驶大飞机,而是留校当了一名飞行教师。“四十三年没能毕业”让人感觉他错过了无数风景,但又有什么工作比引领更多人走进“蓝天大门”而更加让人自豪?

四十三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简称“十四航校”)变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又升格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简称“中飞院”);每年培养的飞行学生从240人增加到近3000人,并发展成一所“以飞为主,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昂首前进,李勇军带飞培养的飞行学生数百人,桃李满天上。

特殊专业的特殊要求

1979年,十四航校到李勇军就读的高中招飞行员。正在上高三的李勇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并顺利通过体检。那一年,十四航校在湖南、贵州两省招收了240名学员,其中在湖南招收了180名。当时人们的参军热情高涨,仅李勇军所在的县就有3000多人报名,最后只录取了3人,李勇军是他们学校唯一被录取的。“校长专门安排了一个同学盯着我,不让踢足球,不准去河里游泳,甚至骑自行车都不行,就担心去航校之前受伤,我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当穿着空军制服,戴着大红花,在锣鼓声中离开故乡,登上从湖南长沙到四川广汉的火车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在李勇军心里油然而生。“在上中学时我的成绩不算好,当时就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飞’出来,否则无颜见家乡父老。”

1979年7月16日,李勇军来到十四航校,一入校迎接他的便是3个月的基础训练。“从地方到军校,第一感觉是让人敬仰、敬畏。我们的教师、领导全都是穿军装,戴帽徽、领章的军人,有令行禁止的军队作风。他们教育我们说,飞行学员是从事特殊行业的,就要有特殊的要求,要尽快进入角色,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

新兵训练的3个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站队列时经常有人站着站着就晕倒,其他人完全不受影响,继续站。在培育良好作风纪律的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严格的筛选。在学飞过程中,成绩不达标、身体不合格、技术不合格、思想作风和纪律不好都要被淘汰。240名学员最终“飞”出来的不到一半,很多同学倒在技术关。“我们在下团时33人组成一个大队,停飞的有11人”。

第一次飞上蓝天的感觉让李勇军记忆犹新。“第一次飞是体验飞行,起落都是飞行教师完成的,学员没有这个能力,就在空中把把杆。当飞机到达平飞高度时,往下看,汽车像火柴盒一样大小,人则像蚂蚁一样。这次飞行,我不仅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世界观也有所触动”。

从示范、提示到放手

1982年,李勇军的同学都毕业了,他是整个大队里唯一被留校的。“因为大家都想着毕业后能开伊尔14、伊尔18等大飞机,在通知留校时,我的情绪还是有些变化的。”李勇军如是说。

那个时候刚改革开放,民航飞行员的需求量不大。学院的飞行学员少,刚工作的李勇军从学飞、任教的遂宁分院回到广汉本部进修了课程。1984年,他才开始在遂宁分院带飞学员。因为年龄与学员差不多,他们平时相处得像兄弟一样。但在飞行过程中,李勇军很有教师的威严。

李勇军说,完成从学员到教师的转变除了自我调整和要强心理外,离不开中飞院“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的育人“九字经”传统。每个飞行大队都会定期进行教学法研讨,李勇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吸收营养,虚心向老教师请教。

当时,一位副大队长对他说:“勇军,你现在是教师了,对教学的把握很重要。你看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很放松,门开了,灯关了,或者有只苍蝇在飞,我们的反应时间都不会相差太大,都是零点零几秒。但为什么到空中学生看不到偏差?因为他太紧张了。所以我们要想当一名好教师,就要营造轻松的空中环境,不要让学生紧张。”

这番话让李勇军很受启发。在带学员时,他开始有意让学员放松下来,如拍拍腿,提醒他放松一点儿;观察学员的眼神,了解他的注意力分配情况。这样在出现偏差时李勇军不仅知道是什么偏差,还能找到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及时指导学员修正。

在不断带飞学员和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李勇军感受到了教育的乐趣,慢慢地爱上了这一行。1984年-1990年,他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中飞院优秀教师,还获得过全民航系统的优秀教师称号。“我虽然最初没有当教师这个梦想,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看着学生成长进步,内心很高兴。这可能就是当教师的情怀和成就感吧!”

攻克发展路上的难关

1990年,中飞院从美国派珀飞机公司引进了夏延高教机,李勇军是第一批在国内改装高教机的教师。与后三点的运5飞机不同,夏延飞机是前三点飞机,机载设备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考验李勇军的,除了要熟悉新飞机的操作外,还要学习掌握更现代的飞行理念、飞行知识、飞行技术。

“运5飞机是偏苏式的飞机,更加强调个人能力;而夏延飞机对应的是德国民航的一套教学理念,更加强调驾驶舱资源管理。所以,夏延飞机的教学重点不是一杆两舵这样的基本驾驶术,而是要看你作为管理者的综合决策能力。”李勇军说。

自1990年起,他历任飞行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务。当时的广汉分院是高教机分院,中飞院其他几个分院的飞行学员飞完初教机和中教机后都来到广汉分院飞高教机。随着行业对飞行员的需求快速增加,中飞院改变了培养模式,不再只有广汉分院一个“出口”,其他分院也开始有了高教机。

夏延飞机被称为“缩小版的波音737”,飞起来比初教机、中教机舒服很多。其他分院的飞行教师从飞初教机改成飞中教机、高教机,不断往上走,心情是喜悦的;广汉分院的飞行教师要反着来,有抵触情绪在所难免。考验落到了李勇军的头上。

在70多名飞行教师参加的全院大会上,李勇军说:“我们在入学时接受的教育就是‘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这话到现在也没有过时。你们要意识到是谁培养了你,要讲大局,要懂得奉献……”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和平时细致无微的关怀解开了不少教师心中的结。

90年代,分院有6架高教机,每年的飞行训练量是7000小时;进入新世纪,整个分院拥有30多架初、中、高教机,飞行训练量达到64000小时,而教职工队伍与11年前差不多,都是300多人。“这确实是改革创新的结果。”他说,为了鼓励各分院增加训练量,中飞院建立了激励机制,并通过三班倒的方式提高训练能力。再加上近些年科技水平日益提高,ADS-B技术优化了训练结构,提高了训练能力。

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李勇军更在意高质量发展。每年中飞院飞标处都会牵头对各分院的飞行训练进行检查评估,并开展技术比武、综合练兵等活动。李勇军所在的分院曾经连续3年在质量安全最佳分院评比中取得第一名。

“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这是中飞院的光荣传统,也是李勇军的工作准则。他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认准一个目标后不仅会努力实现它,还会把事情做得很好;他是一个很细致的人,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考虑得很全面,让更多人感觉妥帖;他是一个恋家的中飞院人,从懵懂少年到两鬓染霜,四十三年的岁月,终于从这片热土顺利毕业;他是一个勤劳质朴的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中国民航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勇毅前行。

李勇军(中间左一)和中飞院飞行三大队的师生们。四十三年前,李勇军正是从飞行三大队开始学飞的。

上一篇:建立底线思维 确保航空安全

下一篇:你好,中飞院的“蓝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