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对话|从教三十年——蒋晓瑜:“不以功利而耕耘,不因平凡而放弃”
发布人: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1-12-22

采编|李雪璐

拍摄|祁梓涵 李鑫瑶

三十年品行锤炼

三十年初心不改

以不倦的态度授业解惑

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子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她是中飞院空中乘务学院 蒋晓瑜

图 人物照片(中飞院颁发“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

人物简介

蒋晓瑜,女,1968年生,四川广汉人,中飞院空中乘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教授课程有基础英语、航空英语及乘务英语等专业英语。曾获民航局航材园丁奖优秀教师二等奖,民航局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多部教材,在英语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

“对,这一块区域原来也是礼堂,没有变过。当时空中乘务学院的办公楼在这边,这里有一排树……”10月13日,中飞院空中乘务学院党委组织教职工参观重新修缮完毕的校史馆,随着讲解员的介绍,1991年入职中飞院的蒋晓瑜将目光落在老校区的建筑沙盘上,与身边的年轻教师饶有兴致地回忆起校区三十年来的变迁,如数家珍。

从教·因热爱而坚守

关于坚守教师行业的原因,蒋晓瑜的回答很简单——“热爱与初心”。在蒋晓瑜的回忆中,有一位姓陈的启蒙老师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位优雅的中年女性,有着天使般和风细雨的话语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为我后来走上教师之路亮起了一盏指引之灯。”自那时起,作为一名教师立于三尺讲台上和一方教室间的愿望在少年蒋晓瑜的心中萌芽。

大学时期,蒋晓瑜选择了英语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惟愿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终于,在梦想的指引下,毕业后的她如愿以偿走上了教师岗位。

图1991年蒋晓瑜(一排左四)与同事参加中飞院新入职教师培训

三十年后的今天回望,蒋晓瑜仍将教书育人视为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但对“三尺讲台”和“一方教室”的理解,则比儿时厚重了许多,“放眼物欲横流的世界,三尺讲台承载了多少薪火相传的道德与责任。”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她坚信,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而当记者提到从教三十年的不易,蒋晓瑜淡然地笑笑,谦虚地表示:“对我而言,这个数字没有那么神圣,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教了三十年书,咱们有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似乎曾经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如今化作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桃李树,根植于眼前这位教师的内心深处,蕴含着平实而坚不可摧的力量。

善教·炼师技磨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能力对于民航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英语类课程也成为了民航院校教学中的一大重难点。回想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日子,蒋晓瑜调侃起自己最初面对学生时也曾有不知所措的生疏之感。而如今在空中乘务学院,“蒋院的课”已然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词意味着不需要担心同学们埋头玩手机,因为大家的注意力会自动被课堂吸引;不需要总是强调课堂纪律,因为每个人会自觉在课堂氛围中约束自我;更不需要担心无法理解课堂内容,因为同学们都记得她们的蒋老师曾经说过的那句“只要有需要,蒋老师都在”。

图 《乘务英语》课堂一角

关于如何攻克这一重难点而保证教学质量,蒋晓瑜在采访中分享了她的心得。她坦言,要真正掌握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长期的自我钻研。“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她看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赢得学生的敬佩,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她还谈到了掌握学情的重要性:“学情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充分分析学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蒋晓瑜特别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她认为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

一堂好课除了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高要求之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是灵魂所在。在学生的印象中,蒋晓瑜更像是一位家长,每次的授课充满了爱与关怀,尽管课堂内容具有一定难度,但总能让学生产生“我能学会”的安全感。“是的,我一直在对我的学生强调:无论同学们的基础好坏,进入大学后都是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蒋晓瑜总是告诉学生们,语言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老师会帮助每一位同学。


蒋晓瑜相信,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图 课间为学生答疑解惑

乐教·伴成长筑人生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不以功利而耕耘,不因平凡而放弃。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甘为人梯。”蒋晓瑜始终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努力且勤奋,三十年如一日,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虽苦却乐在其中。“如今虽然我已经鬓发如霜,眼角写满岁月的沧桑,但我无怨无悔。”分享自己从教三十年之所得所感时,蒋晓瑜的脸上带着笑意,眼里闪烁着光芒,那是学生总能捕捉到的她特有的神态。

图 教学瞬间

空中乘务学院的学生们总是会得意地感叹,他们蒋老师如中学时代的老师那般嘘寒问暖。在学生的印象中,蒋晓瑜总是梳着干净的发髻,穿着利落的衣衫,说话条理清晰,温文尔雅,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不论是书本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她总能耐心解答,让远在异乡的同学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而从蒋晓瑜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家也能看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与她保持着礼貌而暖心的联系。这意味着,师生之间早已在课堂之外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蒋晓瑜笑言:“现在的学生比我自己孩子的年龄都小,课堂之外,我乐于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如果可以,我也愿意分担他们的失意和忧愁。

与学生“课后时光”的相处,给蒋晓瑜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课堂之外的惊喜。几年前,蒋晓瑜在外出开会的航班上,偶遇空乘人员是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她被学生一眼认出,学生热情地过来打招呼,还非得给她冲一杯咖啡。同行的老师与蒋晓瑜打趣说:“我们是桃李满天下,而你是桃李满‘天上’啊!”说到这里,蒋晓瑜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心地笑了。

在蒋晓瑜的讲述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就像一段段保存完好的影像,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里。她说,作为老师,迎来送往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后,还能在彼此的人生中偶然相逢,能亲眼见证他们走出校园后在更广阔的人生道路上依然意气风发的样子,这是最感动、最珍贵、也是幸福的经历。教师的职业价值,也实现于此。

图 与历届学生的合影

在蒋晓瑜的教育观念里,教育是关注而不是灌输,是关怀而不是责备,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互动而不是施压。教师的职责在于陪伴懵懂学子走过一段艰难的成长历程,让他们的知识、能力和心灵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十年来,她把爱与责任视为教师永恒的师魂,把传道、授业、解惑当做教师神圣的职责,也把从教的艰辛化作了日常,是平凡琐碎,是周而复始,但也是守望成长,更是分享成功。正如她所说:“这三十年是平凡的、是幸福的。

人物寄语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似乎只是弹指间,我已经在讲台上站立了三十个春秋。面对学生,有过和颜悦色,也曾疾言厉色;站上讲台,最初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后来是游刃有余的成长。三十年,我辛勤地耕耘也收获着幸福。“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我们的人生境界,“铸师魂,强师能,育新人”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如今国家给教育工作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要求,我想这与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是一脉相承的。讲台上下、课堂内外,无处不在是知识的传播,是爱与责任的传承。身为人师,要把一生都当做教育之路的修行。

作为青年教师,理应甘于平凡,永葆一颗事业心、责任心,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用爱去浇灌学生的理想之花,让它来辉映我们美丽的人生。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根本。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教师的名片,教师的形象。优秀的教师,应凭着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潇洒的举止、风趣的谈吐,走进学生心中,为自己的人生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一图读懂丨解读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首批“澜湄合作”援外航空培训学员在中飞院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