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321”坐标上遂宁航站大有可为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11-08-17

本网讯 李忠粮摄影报道:对于遂宁航站而言,这或许将是一次不能、也无法低估其价值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郑孝雍一行这次假期中的造访,可能将使学校教职员工从新认识遂宁航站在学校建设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假期的造访

2011年8月10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天下午,校长郑孝雍、校长助理李勇军一行,突然造访了还处于轮休中的学校遂宁航站。遂宁航站,一个每年为学校新津分院驻训和其他分院转场训练提供2万小时左右服务的保障单位,因其机场搬迁已成定局,早在2009年便被学校列入了“6321”规划。

此次,郑校长一行的行程如下:16时30分抵达遂宁,并入住,随即郑孝雍在住地约见了航站党委书记张德彬和站长卢智文,商谈遂宁航站的建设发展问题。谈话从下午16时40分开始,一直到19时30结束。次日,郑孝雍又召开了一个有航站在遂班子成员和两办主任参加的座谈会。11日12时50分,在航站用过工作餐后,郑孝雍一行与航站班子成员握手话别,并上车离遂。

尽管这是一次简约的例行工作考察,但在记者看来,这对于遂宁航站而言,或许将是一次不能、也无法低估其价值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郑孝雍一行这次假期中的造访,为遂宁航站在学校“6321”工程的坐标中“大有作为”找到了引擎。

为发展破局

新世纪之初的头几年,学校一度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局,为了争取更多的送培计划,学校领导们跑遍了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当时,有教职工看到学校领导忙碌的身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有一天,中国民航因高速发展出现飞行员供不应求的局面就好了!”

孰料,从2005年开始,飞行员供不应求的局面果真出现了,而且来得如此迅猛。

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如今的中国民航,每年需要新增飞行员约3500人。这当中,尽管我校的训练量已从2000年之前的年飞行5-6万小时,提高到目前的30万小时,但训能不足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从客观上讲,我国民航飞行员培训能力不足的原因,既有体制问题,又有利益格局等诸多因素。就西方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而言,天空、机场是自由、开放的,通用航空飞行只需一个十分简单的注册,便可随时飞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在中国,除空域资源管理有着严格的报批程序外,你要飞行,还受到机场是否愿意接收飞机起降和飞机转场后的检查、维修等一系列因素制约。

学校,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负重前行。

近年来,为了向民航输送更多的飞行人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我校,通过激励机制创新、与星耀高科合作、建立飞行连锁飞行培训机制等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占领飞行培训市场,避免国家更多的飞行员培训份额流往国外。

2009年,为应对中国民航持续增长的飞行员需求,学校又针对现有训练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扩大训练能力的“6321”规划,遂宁航站被列入其中。

然而,规划毕竟只是蓝图,依据目前新建机场报批、立项等前期工作所需的时间,遂宁航站的现状在5年内将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学校现有训练资源日益受到严峻挑战的当下,“抓质量、保安全、上总量”,做好“以飞为主这篇大文章”需要只争朝夕。

于是,如何进一步挖掘遂宁航站的训练潜力,成为郑孝雍等学校领导思考的问题:“如果学校在遂宁组建一个飞行大队,再配套一定数量的机务人员和飞机,把航站打造成一个主运行基地,明年遂宁的训练量能否有所突破。” 在11日上午召开的座谈会上,当这个话题被推到台面时,立即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这个提议可行,也比较现实。”李勇军认为,学校实施“6321”工程的目的是扩大培训能力。既然,学校有在运城、南阳建立加强飞行大队的思考,何不率先在遂宁一试。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为将来的遂宁分院建设储备人才队伍,又可以为学校在中原地区组建独立飞行大队积累经验。

张德彬、卢智文估算,如果花半年的功夫在遂宁组建一个包括20-30人规模的飞行、机务队伍,再配套一定数量的教练机,2012年底,遂宁的训练量可以在目前2万小时的基础上翻番,达到4万多小时。

随行的校空管中心主任廖天贵,也从空域资源利用的角度作了可行性说明。他表示,为遂宁配套一定数量的飞行、机务队伍后,除了可以更加有效使用本场资源,还可以以遂宁为基地,向东、向南,在万州机场、大足机场创建新的川内转场训练网络,扩大空域资源,提高训练能力。

彤云迸裂,一道耀眼的阳光飞流而下!在郑孝雍的主持下,一幅事关遂宁航站在学校“6321”坐标上大有可为的蓝图呈现在众人面前。“这次座谈会非常成功,同志们也提出了很好的设想与建议。开学后,将尽快把同志们的意见、建议,提交校党委研究。”郑孝雍在肯定了遂宁航站今年以来的各项工作后这样说。

责任和使命

公允而论,在现有体制下,一个基层组织要办成、办好一件事,是十分不易的。比如,2000年,学校提出“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时,内外都曾有不同声音。然而,经过实践,当教职员工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大了、强了,也充分享受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当初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毋庸置疑,面对现有体制下办学的一些全国性的问题,如办学投资不足、宏观政策与现实的矛盾等等,稍有智识者都能意识到:我们学校不能自免于外。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果不主动采取相应措施,求新、求变,一旦建设跟不上发展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学校再次回到“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空话。

今年以来,学校已经就训练周期问题,敲了一记重响。

也正是由此,在训能矛盾引起的训练周期问题稍定之后,完善服务、加强管理、再挖办学潜力等工作,便被郑孝雍和学校一班人拿到了公开讨论的台面。在这种情况下,飞行教育客户服务部应运而生,而飞行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也利用暑期加班加点工作。

不过,与所有热爱飞行学院的领导和教职工一样,郑孝雍此次的遂宁之行,更多的是源于校长的使命、责任和人格力量、工作作风。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郑孝雍的口头禅。这位在任已逾十年的校长,曾与其班子成员们一起,以其一系列开拓性的举措,让学校“从一道,又一道难题中杀将出来”。今天,面对日益突出的训能矛盾,他坚信,有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工的支持,通过改革和科学调配学校现有资源,遂宁航站在学校“6321”工程的坐标上,将大有作为。

郑孝雍校长作总结讲话

座谈会现场

上一篇:洛阳分院正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下一篇:在华盛顿 学习民航技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