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蓝天上的责任与使命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12-09-27

进入本世纪以来,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正规民航高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以“创一流飞院,建特色大学”为载体,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科学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样的重大问题,各项事业和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如今,12年过去了,从军营到现代化大学、从计划经济办学到市场经济办学的两个根本转变和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保持党的政治优势两个不变,折射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坚守大学使命,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开拓奋进的发展历程。

往昔岁月:

沧桑旧貌,昭昭在目

“从天堂到地狱”,曾是一个上海新生来飞院报到时的感受。尽管这话听起来有些让人尴尬,但却道出了飞院曾经的风雨沧桑和坎坷。

建于1956年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我国唯一以培养民航核心人才资源——飞行员为主的全日制高校。目前,中国民航95%以上的机长毕业于此,她承载着国人建设“民航强国”的厚望,是中国民航可持续发展的脊梁!这里孕育、积淀了优秀的文化和光荣的传统,倍受中国民航认可的“九字经”——“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就形成于此,并在这里传承、发扬。

但是,到了2000年,这所肩负有如此重要使命的高等学府,除了东区和西区中为数不多的几幢上世纪80、90年代后期落成的“现代化”建筑外,其它全是1960年初,干部职工和学生自己动手建成的砖木瓦房:简易的图书馆和不足10万册藏书,让人品味不出大学的书香;杂草丛生的校园、用碳渣铺垫的运动场,保留着“文革”前的旧貌;这里没有独立的院系办公场所,没有象样的会议室和会客室,而学生为了求知,甚至不得不早早地走进图书馆抢位占座。

令人尴尬的除了陈旧的校园,寒碜的设施,还有办学单一,船大难调头和人才队伍薄弱之痛。记者在一份统计表上看到:2000年,拥有5个机场、103架教练机和3000多教职员工的民航飞院,仅开办有飞行、空管等4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总数不足1500人,学校每年完成的飞行训练量不到7万小时。

抚今追昔,岁月已然成为历史,但我们却能在回溯中通古今之变,进而更加懂得发展、珍惜发展和推动发展。

学校今昔对比

学校今昔对比

破题之作:

以飞为主,综合发展

2000年,当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来临之际,飞院也迎来了以朱勇为书记、郑孝雍任校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他们通过在“三讲”教育中的集思广益,对发展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从开设空乘专业起步,学校开始向多学科发展。做大空管专业、机务维修专业,并在做好民航专业的同时,辅助开设计算机、英语等非民航专业。“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是很难办好飞行专业的。当然,虽然是综合发展,但‘以飞为主’一直没有改变,飞行学院终究还是姓‘飞’的。”郑孝雍特别强调了学校的中心任务。

2003年,受亚洲金融风波影响,社会对民用航空运输的需求直线下滑,且当时的中国民航又正处于体制转型期,政府放权、公司重组,国有大型航空公司缩减招飞数量,地方航空公司更是慎之又慎,甚至暂停招飞。这一年,飞院已经接近无米下锅之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冷静分析,最后大胆作出决定——自主招120名飞行学生,结果一年后中国民航的整体形势一片大好,飞行员供不应求,而自招的学生也就成了预先储备的宝贵人力资源,被航空公司全部“抢”走。这一招既缓解了当时生源不足的压力,也解决了民航发展之困,成为中国民航高等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今12年过去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活力:经过大规模改造和整治,昔日的沧桑旧貌已经成为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生态园林式现代化大学。截止到2011年,学校在教职工总数与2000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年录取新生近4000人,在校生数量也比12年前翻了10倍,达16700多名。开设的本专科专业达24个,并在8个方向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覆盖了民航运输所有领域。飞行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民航专业为主,理、工、文、管、法并举的多科型大学。

从办学单一的行业院校,到多科型的现代化大学,飞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通过实施“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学校大了、强了、美了,学术氛围也更浓了

数字管窥:

责任召唤,量质同步

2005年,飞院年招飞量突破1200人,2007年,达到1600人,2012年,招飞人数再创新高,达2000余人。

随着招飞人数的迅速增加,准入关口会不会“鱼龙混杂”?培养质量会不会“滥竽充数”?数据或许是最好的佐证:2012年,飞院在全国初检飞行技术专业考生40000余人,合格12000余人,最后录取1600余人(430多名大改驾学生除外)。从生源质量来看,2012年,除飞院外,国内还有清华、北航等9所高校开办了飞行技术专业,在这10所院校中,飞院飞行技术专业高分录取率和平均分位居榜首。生源质量可谓一流,关口可谓严苛。

那么,学校的教学、训练和安全工作又如何呢?

飞行训练时数是飞行院校的GDP。2000年,学校年飞行量约6.5万小时,2005年,上升到12万小时,2011年,学校年训练总量已超过33万小时,居全球第一。同时,8年来,学校已安全飞行210万小时,起落284万架次,安全水平世界领先,而这样的安全业绩是在学生单飞数超80万小时,单发飞机占学校教练机总数83%以上的情况下实现的。

飞院党委书记朱勇告诉记者,“学校训练量的突破,一是创新训练模式,提高飞机、机场的利用率,我们在飞行训练组织上实行工作4天、休息2天的‘4+2’模式,实现了人员休息飞机不停的训练格局;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学校通过引进、并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管制设备ADS—B,调整飞行间隔,提高了空域利用率。”

数量上去了,质量如何把握?飞院以“五严五坚持”为抓手,守护训练质量关,即严格标准,坚持大纲不走样;严格筛选,坚持技术把关不动摇;严格规律,坚持依法治训不懈怠;严格监督,坚持纠偏防漏不放松;严格考核,坚持教考分离不容情。目前,学校飞行训练的大纲符合度已经达到98%。

随着民航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语言能力成为飞行员职业生涯中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从2005年开始,学校通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增加知识高度、拓展专业宽度等改革举措,使飞行学生的“ICAO”英语通过率大幅度提升。目前,飞院学生国际民航英语三级通过率已从2006年的50%,提高到95%以上,四级通过率从不足8%,跃升到70%以上。

数量、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既是实力的佐证,又是责任的诠释。

坚守使命:

以德为先,全面育人

身着统一的蓝色飞行员制服,早晨6时30分就列队出操,集体晨读20分钟后列队就餐,晚上10点集合查点人数……飞行学院飞行专业的学生管理很像军队。

朱勇说,我们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航空安全。他认为,一名合格的民航从业人员,特别是飞行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安全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及深厚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语言能力。同时,民航又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行业,需要各部门、各工种相互配合,也需要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这对确保航空安全至关重要。

为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强势冲击与多元化文化的渗入,飞院把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开拓、进取、创新的观念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

比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学校把党的支部建在学生队,为其配备专职书记和队长,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又如,飞院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从操行、内务等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即使是其他专业的学生管理也有别于其他学校,主要体现在学生集中住宿、晚间查寝、规定每周一到两天统一着装,每周周末全校学生点名等多个方面。

“从前几年沸沸扬扬的飞行员‘跳槽’事件和某公司‘返航门事件’来看,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参与,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学校还因见义勇为的人和事层出不穷,被媒体解读为‘飞院现象’。我们的学生用行动证明了:教育的成功在于德育的成功。”郑孝雍如是说。

除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严把质量关口,飞院在教师管理方面也经历了一场社会化的改革。前些年,面对航空公司诱人的收入,学校要留住优秀的飞行毕业生十分困难,不得已只能强制性地留下部分党员毕业生。

学校认为,虽然选择部分优秀的党员毕业生强制留校任教能够解决一时之困,但终究不是权宜之计。为此,学校创新机制,变堵为疏,建立起了飞行教师流动制度。这项制度保证飞行学员留校前5年收入不低于到航空公司工作的同学;任教8年后,可以选择继续留校,或者到航空公司工作。如此一来,师资问题实现了从“要我留”到“我要留”的转变。

以德为先,坚守大学使命,飞院通过输送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合格建设者,为中国民航安全发展夯基固本。

黄金十年:

花香四溢,声誉卓然

如果没有“以飞为主,综合发展”,飞院的培训能力和办学结构调整,可能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停滞不前。但是,当飞院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积极投身科教兴业的大计时,学校也由此跨入了建校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校园环境变化最大的新时期,并喜获“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称号。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跨越,飞院人将新世纪的头10年,称为“黄金十年”!

2009年4月,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飞行学院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后,对飞行学院班子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飞行学院班子是一个有工作成绩的班子,是一个干事的班子,是一个团结的班子,也是干部职工认可的班子。”

2012年的一次全国性民航工作会上,副局长李军说,“飞行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民航局是信任的,民航各用人单位也是高度认可的。对于飞院这样一所培养民航核心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社会和民航都要关心、支持,使其发展得更好,做得更大,建设得更强。”

而在美国前财长斯诺的眼中,“这是一所伟大的大学,她为中国民航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南非共产党总书记布雷德•恩齐曼迪更用“世界民航高校的典范”加以褒奖……

面对掌声,朱勇说:“飞行学院作为一个社会团体而存在,各种矛盾同样会反映到学校各级班子里来。当然,学校班子成员也有意见分歧与争鸣的时候,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出发点:学校的决策要对3000余名教职工群众和上万名学生负责,要对中国民航的人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负责。”

说起飞行学院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郑孝雍坦率地说:“飞院曾经是只能培养民航飞行员和管制员的专业院校。可是,当经济社会发展让学校在民航飞行培训领域‘一校独大’的时代一去不回时,我们才发现,建校几十年来,学校仍然受制于学科专业单一、服务面狭窄的束缚。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学校所占的飞行员培训份额不断缩小,生存环境受到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不带领教职工搞建设、谋发展,改变面貌,还对得起上级组织和教职工的信任吗?”

12年改革发展和锐意创新,飞院人在蓝天上写下了责任与使命,熔铸辉煌成就。

面向未来:

众志成城 再展宏图

的确,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团体的变革,总是始于生存环境面临危机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实事求是地回顾2000年以前,飞行学院在学科建设、办学规模、培训能力、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水平和当时所处的境地,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学校确立“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真正原因——那是一份写在蓝天上的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当然,也正是这份责任与使命,在建设民航强国这一机遇、挑战并存的新时期,飞院人在“十一五”末,便确立了面向“十二五”的“6321”工程:

——“6”,即在现有4个飞行分院的基础上,拟增加遂宁、阆中两个分院,使学校的训练实体达到6个,弥补训练实体的不足;

——“3”是指建设3个基地,即在山西运城、河南南阳建立训练基地,在四川广汉建立全国通用航空器维修基地;

——“2”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川豫两大训练网络;

——而“1”的指向是完善模拟训练中心,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波音、空客预资格课程。经过这一系列的建设,到“十二五”末,飞院输送的飞行员将在8000人以上。

“我们的目的是要飞院更好、更强,让民航强国之基更坚、更牢。”郑孝雍说。

12年前,飞院只是一所年招生300余人的行业院校,但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面前,他们众志成城,历史地选择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并一跃成为世界同类院校中的耀眼明珠;如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做好“以飞为主这篇大文章”的飞院人,又一次站在了建设民航强国这个更大的机遇面前。

为了祖国的民航事业,一个堪比“黄金十年”的历史飞跃已经开始!

一个堪比“黄金十年”的历史飞跃已经开始!

具有民航特色的机务人才培养

上一篇:飞院助力 “凤腾”九天

下一篇:我校举行2012级新生军训总结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