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文章:蓝天是我们的课堂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12-10-11

蓝天是我们的课堂

采访手记:

国庆前,我们两次采访总部位于四川广汉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越走近这所大学,越感动于她的气质。

这是一所需要仰视的大学,而她的师生始终脚踏实地。仅就民航飞行专业来看,这所大学在国内没有对手。但是,这里没有“一家独大”的做派。从学员到教员到领导,言行间都是了无修饰的稳重厚实、勤恳真诚。

他们说面对民航事业的时候,总是感到“泰山压顶,如履薄冰”。这里面,透着的是责任,是默默地在中国大西南古老小镇上坚持了56年的责任,也是学院分散于全国6个训练场地、1.6万亩校园之中履行的责任。

走在这里堪称世界一流的训练机场,走进井然有序的校园,走进高大的机库,走进繁忙的指挥塔台,走近专心致志的师生,我们能够体会时间在这所大学身上积累的力量,我们能够感觉时代赋予这所独特大学的雄心,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所大学灿烂光明的未来。

“飞行学院是姓‘飞’的。”要了解这所“以蓝天为课堂”的大学,走近飞行教学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坐进了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的塞斯纳525高级教练机,跟从飞行学员“完成一次飞行”。

从1500米高度进入飞行航路的前后,飞行教员郝亮一直在与指挥塔台沟通,提示并纠正坐在副驾驶位置的飞行学员彭源的驾驶动作。驾驶舱外的观察座椅上,飞行教员罗宇睿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隔着座椅,罗宇睿的“徒弟”刘佳宇拿着指导飞行的机场图,目不转睛地盯着驾驶舱里的每个动作。

今天是26岁的刘佳宇第一次实飞高教机。虽然此前他已经飞过近200个小时的初教机和中教机,模拟机飞行已经50个小时,也早早地做好了关于今天的飞行航线、目标机场环境等功课,但是第一次实飞高教机,他还是抓紧机会认真地“阅读”驾驶舱里的动作,这无疑是又一次预习。

高大帅气的刘佳宇从小就梦想成为飞行员。他参加了3次招飞考试:高考那年是第一次,因为视力差0.1,他没有被录取;在四川大学读大三那年是第二次,因为全球经济不景气,他没有收到航空公司的合同,又一次失去了机会;毕业工作后的2010年,他辞去在成都市的政府公务员工作参加招考,终于考入飞行学院,并被四川航空公司招录。接到录取通知的那天,正好是刘佳宇的生日,欢天喜地的他和一帮朋友在家里庆贺双喜临门。

为了让梦想成真,刘佳宇付出了艰辛努力。对自己的第一次飞行,他记忆犹新:“我第一次在‘师傅’带领下飞上天的时候,真紧张!蹬舵的脚有些哆嗦。在跑道上滑行得很慢,还东张西望,与塔台对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师傅带着我飞离地面的那一刻,我用余光瞄着地面,心里喊‘起来了!起来了!’”

刘佳宇驾驶着被飞行业内称为“奖状”的塞斯纳525漂亮地降落在目标机场,“现在已经不会紧张了,终于飞了高教机,很有成就感!”而“奖状”,真就像是颁给他的“成就”标志。

对于很快就要毕业的刘佳宇,“成就”的含义也很平实:“我就希望早点回到公司,尽快积累经验,完成好每一次飞行,给乘客提供舒适安全的空中旅行服务。”

“飞行训练质量保证,离不开地面的指挥。”我们再次走进广汉分院机场塔台,观察空中管制员们如何“保证飞行训练质量”。

“作为指挥学员飞行训练的空中管制员,我们的任务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分配利用好所管辖的空域,让飞行学员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的飞行训练科目。”25岁的姚峥,解释起自己的工作逻辑清晰、语言简洁。

他身后窗外的天空中,20多架各级各型教练机正在进行飞行科目训练,螺旋桨、涡轮机的声响清晰可闻。塔台里,管制员、飞行指挥员们,时刻注视、指挥着飞机,与机组的响亮对话把塔台塞得满满的,一切分外繁忙,一切有条不紊。

两年前,姚峥从民航飞行学院的空中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同年级毕业的200多名同学,大部分去了各地空管局作空管员,在机场指挥商业航班的空中交通,他和其他5位同学留校,在各个分院作管制员,指挥学弟学妹们的训练飞行。

“管制员是一个涉及飞行安全的岗位,需要全身心投入。飞行训练中情况瞬息万变,管制员必须精神高度集中,保持机组通话,心算飞机位置,查看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摆放飞行棋子,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并发出指令。”说着这些与飞行管制相关的话题,姚峥的表情和语句都极为平静,显出远远超越年龄的沉稳。

“这个工作是很辛苦的。工作一天下来,回到寝室,头晕脑沉,啥都不说,倒头就睡。长时间每天面对一样的飞行科目、一样的飞行请求,飞行教员的声音已经熟悉到听一句话就知道谁在天上。天天如此,也难免枯燥。但是,我们把空域安排好,让飞机排列在不同位置、高度,间隔也合适,那个画面是很漂亮的。我们就这样把枯燥的东西变得很有乐趣了。”说到这,姚峥嘴角一扬,微微一笑。

“随时保障安全飞行”,是民航飞行学院各分院机务部的使命。为此,我们走进广汉机场机库,走近这里的地勤机务师。

个头不高,眉宇稳重,戴一副磨砂银边框的近视镜,王强文质彬彬。

眼前一架需要拆开引擎罩的单发初教机,把王强的身份凸显出来——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机务部副主任、这个星期日的值班负责人,他要指挥机务师们随时为飞机提供安全保障。

1997年大学毕业来到飞行学院的王强,第一项工作是给飞机加油。然后从高教中队、技术管理、质量控制、高教大队、机务部,一路走来已经15年了。

夏季,机场跑道地面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机务师有时必须在跑道上对训练飞机出现的故障进行排查、维修。维修好的飞机直接在跑道滑行、拉起、飞离,而机务师往往早已经浑身湿透、满身油污。

机务工作曾经是“苦”、“累”、“脏”的代名词,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大不同。随着飞机的技术集成度越来越高,机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越来越普遍,飞行学院自己的航空工程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已经充实到机务队伍中,机务能力正发生着质变——

2005年,王强与同事们合作,把厚厚的塞斯纳525高教机的飞行手册翻译成实用的10多万字的中文手册;

2011年,经广汉、绵阳、洛阳几个分院一同技术攻关,他们完成了“发动机热部件检查”项目,制定了技术标准,得到美国厂商认可、民航总局批准,以往高教机每飞1750小时就必须由美国人用三四天时间、耗费7万多美元完成的检查项目,现在各分院机务部都可以自己完成,节省了大笔经费,更缩短了飞机停场时间,提高了飞机利用率。

多年搞机务,让王强更重视两个字——“勤奋”:“‘飞行无小事,安全高于一切’。我们搞机务的人都相信‘作风高于技术’。只有踏实勤奋的作风,加上吃苦钻研,才能为飞行提供有力保障,避免事故,确保安全。”

(本报记者 李春林 练玉春 李晓东)

专家点评:

重视民航教育 夯实发展基础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协会专家 王雪江

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推动下,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年均增速达到17%,远远超过同期GDP平均增长10%的速度,成为我国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目前,中国民航拥有飞机3098架,其中客货运输飞机1853架,运输规模全球第二,2011年旅客运输量近3亿人次,中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明显增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中国民航始终把科教兴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民航飞行人才培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教育经费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航对教育的投入为30多亿元。

民航高等教育的进步,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代表的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并在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最优化的同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张力。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我国唯一以培养民航飞行员为主的全日制高校,她承载着国人建设“民航强国”的厚望,是中国民航可持续发展的脊梁!这里孕育、积淀了优秀的文化和光荣的传统,备受中国民航认可的“九字经”——“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就形成于此,并在这里传承、发扬。目前,学校有9个学院、1个研究生处,已成为以民航专业为主,理、工、文、管、法并举的多科型万人大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政治、纪律和作风等方面保证了民航队伍的稳定;学校年飞行训练总量高达33万小时,居全球第一,为中国民航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完成了飞行员培训标准国际化和本科与硕士培养教育并举的历史跨越,取得了多人制机组(MPL)训练课程研究的重大突破,从队伍建设、安全保证等方面满足了民航发展需要。目前,中国民航95%以上的机长都毕业于此,可以说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支撑了共和国民航的一片蓝天。

当前,中国民航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需求巨大与关键资源不足,行业快速发展与体制机制不顺,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整体竞争力不强,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不强等矛盾亟待解决,同时还面临着东中西部民航业发展不平衡,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动发展不足,民航企业不同运营模式和分工合作格局尚未形成,通用航空滞后于运输航空发展等结构问题,这些都凸显了大力发展、繁荣民航高等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在加快民航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要立足行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民航高等教育布局,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式改革,切实消除制约民航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开创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全行业科学发展的专业化、国际化教育新局面。

要抓紧实施《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民航高等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方针为指导,打基础、上规模、抓质量、出特色,并全力做好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以条件建设为基础,以内涵提升为抓手,以质量提高为根本,以强化特色为重点,确保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

建设民航强国,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推进,民航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更加充满活力!

上一篇:飞院重庆通航培训公司来访

下一篇:《光明日报》文章: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