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将足迹留在南极大陆上的中飞院人
发布人:杜雨洲   发表时间:2025-09-28

本网讯 杜雨洲/文 受访者/图 报道: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到地球的最南端,直线跨越近100个纬度,穿越四个温度带。在这段征程的尽头,中飞院航空气象学院青年教师王超,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航空作业队气象保障员的身份,第一次将中飞院人的足迹印刻在了这片冰雪大陆上,并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颁发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优秀队员”荣誉称号。这也是中飞院首次参与并成功完成国家南极科考任务。

在那片极寒纯净的世界,校旗凛风飞扬,无声诉说着中飞院人的专业与担当。


去年10月20日,王超作为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第一批出征队员从上海启程,经南非开普敦转机南极。

飞行途中,随着目的地的逐渐临近,王超的心情越发难以平复。出发前层层选拔与高强度训练的画面,此刻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两个多月前,经过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多轮严苛面试,王超以扎实的气象专业功底、丰富的航空气象教学经验和签派实践经历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航空作业队的预选队员。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南极科考不仅要求极高的专业素养,更挑战人的身体极限。8月底,他随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航空作业队远赴西藏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其中包括基础体能训练、高原求生技能训练和徒步训练。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区,王超和队友需要顶着烈日完成长达8公里、累计爬升400米的高原徒步,抵达海拔4200米的高点。最终,王超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成功通过严苛的考核。

9月,他参加了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飞院在校内联合开展的极地气象、空管与机场运行专项培训,为他们奔赴南极做更充足的准备。

而在出发之前,他还完成了一个半月的强化实战演练,并通过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最终验收考核。

肩负国家重托,不容丝毫差错。在那段紧张准备的日子里,王超曾不断自问:“南极考察的气象保障工作,我能完成好吗?”

当他坐在前往南极的飞机上时,王超在庆幸自己顶住压力通过全部考核的同时,这个问题再次萦绕心头。但想到家人和学校给予的支持,他对这次南极之行又充满了信心。

维护气象站

10月28日,王超一行人几经转机终于抵达南极中山站。极昼之下,没有黑夜,时间仿佛失去刻度。来不及调整生物钟和适应气候,他和队友们就火速投入第一项关键任务——“机场开荒”。他们要赶在科考飞机抵达前,恢复中山冰雪机场的运行能力。架设气象传感器、布线、插设跑道边旗、整理跑道积雪……在风雪咆哮中,他们用3天的时间让机场重焕生机。

11月4日,“雪鹰601”科研飞机降落在中山站,更艰巨的挑战接踵而至。每次飞机的飞行任务时长将近7-8小时,王超需提前到岗观测天气、制作预报,参与天气会商决定是否适航。

飞行中,他需要通过卫星电话与机组保持通话,依据实时天气指挥飞行;任务结束后,还要整理数据、复盘过程。最漫长的一天,他连续工作超过了12个小时。新的任务,让王超除了日常维护机场设施之外,还承担起了飞机的气象保障员与塔台指挥员的职责,但他都在沉着冷静中切换着双重身份。

南极的11月,冬末气候极端。平均每五到六天,一场受南印度洋绕极气旋影响的暴风雪就会席卷而来,持续两到三天。天气瞬息万变,每小时都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状况。要在18天内精准捕捉5个适合飞行的“天气窗口”,无疑是巨大的心理与专业考验,让作为南极气象预报新手的王超倍感压力。

最终,在队长和队友的支持下,他与团队通过多维度天气会商、深度解析数值预报、结合实时观测,成功锁定了全部窗口,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5次飞行保障任务。

“那种突破自然极限的成就感和战友般的默契,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南极记忆。”回顾这段历程,王超这样说。

王超(右一)与雪鹰601机组合影

在南极极端环境的挑战下,王超表现出了中飞院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他认为,这不仅靠个人积累,更得益于学校在教师培养中对教学、科研与实战协同的重视。这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强调在日常教研中与飞行实际相结合。正是这种理念的植入,让王超能够把课堂讲的知识真正用到极地飞行中,做出飞行员看得懂、能直接用的飞行天气报告单模板。

在四个多月的科考任务期间,他共保障“雪鹰601”完成23个飞行架次、180飞行小时、48354公里航程的飞行任务;保障直升机102架次、99.8飞行小时;主导完成中山冰雪机场自动气象站恢复、调试和维护以及越冬气象站的初步建设等等。同时,他还首次记录了中山冰雪机场云与对比度的变化过程,这一记录时长超过90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次极地远征远不止于完成科学考察任务,更让王超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洗礼与职业蜕变,他感慨:“高校教师的真正价值在于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摆渡人’。”

早在前往南极前,王超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教学调研任务”,那就是持续记录南极天气。亲历南极,不仅验证了教科书上的锋面气旋、地形槽等理论模型,也让王超目睹“冻雾”“高吹雪”“白化天气”如何瞬息之间吞噬天地能见度。“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画面,将成为我未来课堂上无可替代的鲜活案例。”王超说。

而参与“雪鹰601”飞机飞行保障让王超深度理解了极地航空严格的气象需求标准,不仅扩宽了他的科研视野,也让王超更坚定要将教学与国家战略需求相融合。

央视报道航空作业队拜年截图(后排左数第二位为王超)

今年3月底,王超圆满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任务平安归来。经过一周的休整,他带着南极的风雪记忆和科考收获,重新站上了熟悉的讲台。

从极地科考队员到航空气象教师,身份虽转,初心如磐。如今,王超在他的课堂上已经加入了亲身收集的极地天气案例,抽象理论变得更加生动起来。“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培养更多‘懂天气、更懂使命’的专业人才。”王超说。

而正是由于中飞院教师在南极科考任务中展现出来的航空气象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可靠品质,中飞院已成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长期战略合作单位。与此同时,作为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以航空气象为特色的二级学院,王超所在的航空气象学院又有一位教师成为南极科考储备队员。

未来,我们征程未止。

上一篇:林青山讲授“职业规划第一课”

下一篇:第二期澜湄国家民航监管人员资质能力建设培训班学员在中飞院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