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地名,史书中有它的记载。但随着岁月流逝,模糊了它的存在,只有“甲骨文”这3个字久久地萦绕于脑海中……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走近它,了解华夏文明历史,感受悠久灿烂的文化,令人越发自豪。
殷墟全称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来到红色古朴的殷墟大门前,好似被尘封了3000多年的殷商历史就在这一“门”之隔,离我们竟然这么近。
殷墟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称“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至此,史称殷,历经八代十二王,到公元前1046年共255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朝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因而史称“殷墟”。从时间顺序来看,殷墟既是中国第一个王都,也是中国真正文明史的开端。安阳先有殷商在此建都,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2006年7月13日,殷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殷墟博物馆位于地下,进入博物馆需要穿过螺旋式“回”字形走廊。左边靠墙的地上是从现代直到商代的年历表,标记着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份,好似一条时光走廊,带领游人一步百年,由近代走入3300多年前的商代。在走廊的尽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池水,隐约可见一块仿制的甲骨,上有首位到殷墟进行考古发掘的著名学者董作宾先生的手书“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寓意安阳洹水之滨是甲骨文的发祥地。
在青铜厅,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展现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让游人在观赏中无不赞叹华夏文明历史的悠久灿烂。
出土于殷墟的司母戊方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真品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品。
而司母辛鼎形制相对较小,重138公斤左右,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长方形口,短沿方唇,立耳,直腹平底,柱状鼎足,给人安稳浑厚之感。透过玻璃橱窗,清晰可见鼎腹内壁“司母辛”三字铭,“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是母亲,“辛”是鼎主人的庙号。“那么,鼎主人辛是谁呢?”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妇好墓。
1976年,妇好墓被发掘,这位之前只存在于甲骨文记载中的传奇女性终于得到了考古证实。这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和墓主人身份的墓葬,她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第22代商王武丁的王后、女将军——妇好。在被史学家称为“武丁盛世”时期,妇好不仅帮助武丁处理朝政,而且还领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武丁不仅赐予她封地,而且还多次让她主持大型祭祀活动。可以说,妇好是集王后、女将军、封地首领和祭司于一身的传奇女性,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就提及她200多次。
在殷墟博物馆,游人们惊喜地看见了曾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三季节目中亮相的亚长牛尊。这是在殷墟发现的唯一牛形青铜尊,通高22.5厘米,长40厘米,重7.1千克,生动展现了一头野生水牛的雄姿。只见其全身布满龙、象、鸟、鱼等20多种动物的纹饰,精巧中仍具有原始、天真、拙朴的美,是殷商青铜器的巅峰之作。这件牛形青铜尊集铸造、设计、雕刻艺术于一身,既是重要的青铜礼器,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殷商文化的结晶。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作为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它既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一片甲骨惊天下”说的是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为生病买药,无意中在北京的药店里发现了刻着文字的龙骨,于是遍访京城药店,将龙骨统统买回家,并考证出这些龙骨上的文字就是“殷人刀笔文字”。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因为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晚清学者刘鹗因为买到的龟版居多,称甲骨文为“龟”,他于1903年将自己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了整个学术界。1908年,学者罗振玉经过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安阳小屯,并经多方考证,得出了安阳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商都殷墟。
对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郭沫若曾经作诗赞誉:“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后来人们将近代在甲骨文考释和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4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誉为“甲骨四堂”。
迄今为止国内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甲骨,其中包含约4600多个单字。在这些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今人不识。随着甲骨文的出土、辨认,其遗址方位竟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完全一致(司马迁所著《史记》有“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华民族保存了3000多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重建了中国上古史,生动透视3000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象,是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以及中国文字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素材。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的道理。
从殷墟博物馆到洹河北岸的甲骨文碑林,从印证着殷商王朝辉煌的中国最早的车马坑和车马道路遗址到号称中国“第一个档案库”、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地,从宗庙大殿遗址到妇好墓,让人有一种从远古走来、与远古对话的感觉。走近被尘封了3000多年的殷商历史,认识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之地,让人震惊、感叹和自豪!殷墟不是一座废墟,而是一部厚重的史诗。走入殷墟内,就如同走在历史之间,远古的青铜器化作当代与远古对话的信物,一个个甲骨文字如同跳动的音符,让今人与古人产生心灵感应。甲骨窖穴展厅内的甲骨碎片既是一个王朝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